为什么我们出不了“哈兰德”

\n

看完《足球报》的“预定双金靴,哈兰德要感谢【儿时双陪练】”后,感概万千,不吐不快。文章大致意思是:哈兰德15岁之前比较弱小,每天面对过于强壮的“陪练”萨尔特和于兰,不得不学会在对方封死所有射门角度前,完成射门动作。他的启蒙教练伯恩斯滕表示:“我们无法教哈兰德该怎么应对这么强壮的后卫,一切必须要靠他自己。”

\n\n

相较之下,我们目前的青训体系是绝不会出现“哈兰德”式球员的,理由有三:

\n

1、没有“长远眼光”。

\n

按照我们的选材思路,别说15岁,发育晚的哈兰德在12岁就会因为瘦弱而被早早放弃。我们也就会错失吉鲁、莱万这些到了18岁还混迹于低级别联赛、大器晚成型的球员。正所谓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……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为了增加孩子的球商,对于天才少年就要刻意设置些困难,让他们小打大、弱踢强。而我们呢?为了获得好的名次,从而得到相应的认可和报酬,一些教练却是改年龄、大打小、强踢弱,而很少去考虑孩子的未来,更别说为了提高球商,允许他们在比赛中去试错。

\n

2、鲜有“全局思维”。

\n

如果还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把出不了好球员的责任全赖在教练的短视上,那就又错了。教练何尝不想培养个世界球星,好为自己的履历增光添彩?当青训系统对教练的考核不是种树而是种庄稼,要求年年都得有收成,那民以食为天,教练为了生存考虑眼前的苟且,又何罪之有?像这些“羊病了,问题出在猪身上”的现象,在我们的青训、联赛和国家队的各个环节还有很多。若没有全局思维,不具备从微观拉伸到宏观,再从宏观聚焦到微观的思维能力,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也就找不到标本兼治之策。哪怕再换一拨管理者,中国足球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的时间线还是得拉长。

\n

3、缺乏“顶层设计”。

\n

哈兰德能从足球弱国走出来,尽管也经历了诸多艰辛,但那仅限于场内。小时得遇循循善诱的恩师和眼光长远的体系,17岁参加职业联赛,18岁就可出国去到奥地利。而在我们这,小孩子有没有充分接触足球的机会?教练会不会吃拿卡要?俱乐部能不能给年轻小将机会,会不会放行其前往西天取经?所以说,我们的系统不仅要想办法解决场内的问题,还应换位思考,合理照顾参与青训的球员、教练、学校、俱乐部等各个角色的利益诉求,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,做到心无杂念,从而将注意力都集中到场内。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就需要全新的顶层设计方案。

\n

为了让我们自己这片土地也能出产“哈兰德”,《问鼎世界杯-中国男足崛起之路》从微观、中观、宏观三个层面,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主要足球强国和我国的青训理念和体系,设计出了既符合世界足球发展规律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地成才、校俱合一青训体系。其间蕴含的思想和智慧,需要更多的球迷知晓,也更需要现在和未来的足球管理者们看到!

\n\n\n\n

TAG标签

回到顶部